“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早春时节,友人刘倩叔与自己一起相约出门游玩。这时的作者已经即将结束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因此对于作者来说,心情也正如此时的春色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明媚。由此,也下了这首清新隽永的小调。同学们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一下,看看这首词应该如何理解。
词的上阕,描写了词人与朋友路途中关于春景的所见所闻,富有生机与活力;词的下阙,刻画了词人品尝清茶野餐之后的独特感受,以一句兼具有禅意与哲理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收尾,寄予了词人于平常生活自得清雅恬适之乐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态度。
在苏轼眼里,“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的清欢,不是简单字面意义上 “清淡的欢愉”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质朴无华的冲淡平和之美,出于自然,却韵味醇厚。它不是隐居山林的遗世独立,也不是高居庙堂的故作高深,而是于平凡生活中捕捉生活的真谛,返璞归真。就《浣溪沙》而言,苏轼此刻的清欢,就是因为欣赏到早春时节南山秀丽的风景,品尝到立春时节的“雪沫乳花”和应季野餐的“蓼茸蒿笋”,内心就感受到了难得的欢愉与舒畅。这种清欢,与高官俸禄无关,与俗世羁绊无关,只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欢喜与宁静。
不仅“人间有味是清欢”,而且“浮生难得是清欢”。游春赏景,品茶野餐,看似容易满足,但得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人生感悟,却是属于苏轼自我悟道之后“大道至简”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一个漫长过程。苏轼一生坎坷,经历了人间的大起大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谓是写尽了人世的颠沛流离。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沧桑巨变,苏轼才能在艰难苦恨之中,深切明白“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道理。
苏轼的旷达与疏阔,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所练就的,也曾经历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苦闷与彷徨。在数次与命运的交锋过程之中,苏轼找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即使简单的一顿野餐和一杯春茶,也能让他欣赏到平凡生活的冲淡平和之美。
木心曾经说过,生活的较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于苏轼而言,不管冷冷请清抑或风风火火,生活都是根植于自己旷达清雅的内心,充满了烟火气。清欢是欢愉的,也是寂静的;是清雅的,也是开阔的;是质朴的,也是真诚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在生活的别处,只在本心,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