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这四个字看着复杂,其实读起来挺顺口,拼音是 chī mèi wǎng liǎng。这个词原指古代传说中躲在山川里害人的鬼怪,后来常用来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它最早出自《左传·宣公三年》里的“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意思是连这些鬼怪都躲着人,现在更多用来形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或坏人,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来详细的聊一聊这四个字。
一、含义
魑:读作 “chī”。一种生活在山林中的山怪,体型庞大且善于伪装。
魅:读作 “mèi”。一种山林中的树怪,经常打扮成美人的模样,一旦有人前来就会将人困住。
魍魉:读作 “wǎng liǎ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怪,通常被认为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颛顼(zhuān xū)的儿子所化。
魑魅魍魉:原指传说中山川间害人的鬼怪,后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在现代汉语中,“魑魅魍魉”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含义,同时也被赋予新的含义,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会中潜藏的坏人,尤其是在政治、职场或个人生活中,提醒人们要保持警惕,识别和防范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近义词:牛鬼蛇神、牛头马面、为鬼为蜮(yù)
反义词: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二、出处
成语“魑魅魍魉”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当百姓们走进河流湖泊、山林草地这些地带,他们不会遇到什么不祥之物。那些传说中的山精水怪、魑魅魍魉,人们都不会碰到。因此,人们能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相处,以承受上天的福佑。
春秋时代,楚庄王是五霸之一,他曾率兵攻打小国陆浑。当军队行经周王朝的都城洛阳时,楚庄王为了炫耀武力,竟在周朝境内列兵示威。周定王对此感到非常担忧,马上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接见王孙满,并询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是个什么样子,其大小轻重如何。九鼎是周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王孙满心里明白,楚庄王特意问鼎,显然是藐视周王朝,并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于是他机智而又委婉地说:“九鼎的轻重取决于君主的德行,而不是鼎本身。以前夏朝有德行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天下的长官进贡青铜,用来铸造鼎并把图像铸在鼎上。这样万物都具备在鼎上,可以让百姓认清神物和妖物。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能辨别,一旦碰到“魑魅魍魉”,好能够躲避。所以老百姓进入山川林泽,就不会遇到不祥之物。从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周成王将鼎固定在王城,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年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但天命并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楚庄王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又念及自己的实力与才德威望还不够服众,于是就撤兵离开洛阳。
王孙满的这番话不仅巧妙地回绝了楚庄王的问鼎之问,强调了德政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德行高尚的统治者才能使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还暗暗讽刺了楚庄王,不要来当一个没有德行还侵略别人的妖怪。
后世由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魑魅魍魉”,意思是各种害人的鬼怪。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或不好的现象。
三、例句
在《聊斋志异》中,详细的描述了魑魅魍魉以各种形态出现,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在这个充满魑魅魍魉的会议上,每个人都戴着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在偏远的山村中,村民们仍然相信山中有魑魅魍魉出没,对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充满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