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好在哪里?经典古诗词鉴赏
唐朝诗人张继凭借一首《枫桥夜泊》名传千古,而后人对于这首诗也是倍加青睐。其中前两句尤其收到人的喜欢,至今关于这两句诗的描述和争议也是颇多。四川伊顿教育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这两句千古名诗的赏析,希望对于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资讯,关注网站较新动态。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全文内容啦。
“月落乌啼霜满天”,乌鸦为何晚上啼叫?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立刻吸引了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同时让他领略到了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是深秋午夜时分出现的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说明上弦月升得比较早,以致半夜时分便已沉沉落下去。既然月已下落,那么月华自然就会黯淡下去,因而使得整个天宇只剩下灰蒙蒙的斑驳光影。然而,孰料这月华的黯淡影响到了树上的栖乌,树上的栖乌因为月亮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而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呜。
所以,此时的乌鸦即便在晚上也发出了叫声,我猜测那是对光线变化不适应的控诉。栖乌的啼叫也只是暂时的,栖乌啼叫也正说明了月亮下落、月华晦暗。因此,月落和乌啼这两种景象,是有因果关系的。再看这样的意境:月华晦暗不明,加之乌啼而起,乌啼在人们意象里是不吉利象征,给人以不舒服之感,这就更增添聊羁旅客人的哀愁,诗人正是通过这两种景象来表达自身情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夜黑怎么知道是霜满天?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们的视觉必会受到诸多的限制,而人的听觉能力和感觉能力却会得到提升,比如诗人耳朵能清晰听到“乌啼”的声音,身体能切身感受到“霜满天”的寒意,而且还会对夜凉的感受变得格外敏感。按说月落夜黑的环境下,”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客观实际,因为霜华在地而并不在天。但是这却完全切合了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阵阵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向诗人夜泊的小舟袭来,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正在弥漫着漫天的霜华。而正因为诗人感受到了夜晚侵肌砭骨的寒意,所以便能自然而然地推知出月落夜黑里是“霜满天”的景象,而完全用不着用眼观用耳闻,我认为诗人用得极妙。
再回过头来看“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整句,你会觉得:诗人写得太妙了。月落是张继的所见,乌啼是张继的所闻,霜满天是张继的所感,张继由视觉,到听觉,再到感觉,层次相当分明,体现了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受过程,不能不说感叹诗人逻辑运思的严谨和缜密。而如此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三种和谐统一的自然景象,便言简意赅地把江南水乡夜晚的清幽清冷的气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烘托出诗人羁旅中的孤清感受。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张继借景抒情,开篇便写到了读者的心上,你是不是也这有这样的感受呢?
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其他羁旅感受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和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指江边,一指江上,诗人景物搭配可见匠心独运。在雾气茫茫、昏暗不明的情况下,只能看到江边模糊的枫树,有说是张继秋意秋思和离情羁思的暗示,以及看到江面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江面渔火因周围黯淡而显得引人注目、引发遐思。“对愁眠”既表明诗人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缕缕轻愁,与”霜满天“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上联开篇幅度之大,14字写了6种景象,而下联却特别疏朗,24字就只写了一件事:张继泊舟卧闻山寺钟声。显然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等等,都不足以表明枫桥夜泊的鲜明特征,不足以展示出枫桥夜泊的神韵在暗黑寒夜中,人的听觉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上升,甚至会上升到首位,如静夜钟声,便会给人强烈的感受印象。”夜半钟声“更能衬托出深秋之夜的静谧、深永和清廖,而诗人卧听寒山诗夜半钟声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也正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才显得格外的充满神韵。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如今还回荡着历史的回响,宗教的情思,给人以古雅庄重之感。后世也因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才格外对张继枫桥夜泊之羁旅行为,有了更多身临其境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