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题目自己不会做,老师一讲反而茅塞顿开?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学习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很多题目自己绞尽脑汁,用尽浑身解数,较后还是不得其法。而课堂上,老师一分析,茅塞顿开。其实这样的问题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对于相关知识点并没有理解透彻;另一个就是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没有用心。夏敏小编就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于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在做题的过程中,摒弃模棱两可的态度。
在学习文科的过程中,多看多听多写,确实有助于成绩增强,但在学习理科的过程中,仅仅追求数量,没有彻底弄懂每个知识点的原理,基本思路以及题目特征等,仅仅依靠多看多听,多做题,成绩也很难有质的飞跃。而在学习理科的过程中,较有效的途径是做一道题目,争取把一类题目弄会。
一般学习成绩比较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目之后,他们当然也会看这道题目,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但是他们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会继续停下来思考一下,这道题目,都考察了哪些知识点?这些题目有哪些特征?它能不能代表一类题目?如果题目中的某些条件发生了变化,解题思路会不会发生变化?我的解题思路和老师的解题思路是不是一致的?有没有其他更便捷的解题方法。
第二,把每一次练习都当做考试。考试中的习惯,都是在平时的练习中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的,要想在考试中少犯错误,那么就把平时的练习当做考试,尽量让问题在平时中暴露出来,这样你才能有补救的机会。同时,通过独立的完成练习,也有助于你发觉自己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防止自己掉入过度自信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