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来历?中国的汉字在造字时往往与它的意象相关,对于每一个字的寓意都有着讲究。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快的掌握它们。今天四川伊顿教育网小编主要帮助大家整理了关于儒字的读音,写法以及含义,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详细内容:
先看看“儒”字的篆体:
可以看出来“儒”字由三个字组成,左边一个“人”,右边上面是雨水的“雨”字,下面是一个会意字“天”(这个“天”字后来演变成“而”)。
“雨”和“天”组成一个“需”字,《说文》中“需”的意思为“从雨而声,遇雨不进”。《易》对“需”的解释是:“云上于天,需”。意思就是说“需”就是马上要下雨的状态,这在当时算是一种天文现象。《易》有“需卦”,解释为:“需,须也,险在前也。”
古人敬畏自然,交通也不便捷,若是下大雨出门就很容易遇到危险。天上有云,马上要下雨,就要等雨过了再行路,要学会等待,锤炼耐心。因此综合来说,“需”的意思就是天上有云,马上要下雨了,你就要懂得避雨,不要强行,雨过天晴后再出门。但是也并不是要我们一直不出门,而是要学会等待和磨练耐心。所以“需”有两层意思:一是知避让,二是持有恒。当止则止,择机而行。
“需”字左边再加上一个“人”,就是说人应当具备“需”这种智慧和德行,以“需”立身行事,就可以被称之为“儒”。“儒”从人从需,指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君子。儒者,就是知雨而能待,雨后能再行的人。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