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要求严格,不喜欢和孩子沟通,经常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其实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不健康的,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叛逆行为。如何走向孩子的内心,搭建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今天成都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家长们搜集整理了和孩子相处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一起来看看!
近日,一篇名为《15 岁初中学生被老师理光头,十天未上学跳楼自杀》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
一位少年被老师带去剪了平头,随后的几日以无法见人为由不去上学,在此后的几日情绪也很差。不愿意见人,每次出门都要戴着帽子和口罩。
曾在中途离家出走过一次,徒步离家40公里的地方,声称本就不想上学,离家出走是被父亲逼得。
父亲多次劝他返校未果,较后搬来抚养他长大的外公都未能说服他。
跳楼自杀之前,给同班好友发了多条消息:“转告他们,是我爸逼的。”“我跟这个世界观念不同,活不下去。”
老师带学生理发,爸爸劝孩子上学,相信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问题出在沟通的方式上:强加给孩子他们认为对的道理,却忽略了孩子的认知和感受,那么对的事却带来错的结果。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面临这样的疑惑:“我们可尊重孩子了,孩子要什么都尽量满足,可是为什么越来越难以和孩子打开心扉地交流?”
因为除了物质的满足之外,孩子还有一种需求,叫作精神的满足。
如何走向孩子的内心,从而驾轻就熟地搭建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
运用心理学马歇尔 · 卢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沟通法”,父母需要通过4步,将爱、尊重、理解、欣赏、感激融入到日常生活里。
第一步:观察和阐述事实:
以第三人的身份清楚地将我们看到的客观事实说出来,绝不用主观意识添加色彩。
第二步:表达感受:
先放下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并表达出各自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
第三步:了解彼此需要:
身为父母的我有什么需要?孩子感受的背后有哪些需要?
第四步:明确具体地表达请求:
清晰的说明我们要的是什么,或者给孩子的建议是什么?
举个例子,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沉迷电玩无心学习,会说:“整天就知道玩游戏,眼睛都看瞎了!”,甚至开始担忧未来“不学无术,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但是这样的唠叨恐怕不会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要么迫于压力放下游戏,要么生出抵触情绪,就是不配合。
如果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应该怎么表达你的要求呢?
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玩电游2个小时了,还没有做作业啊(观察)。
爸爸很担忧,也有些失望(感受),因为我担心你的眼睛太累了,晚上要赶作业睡不够,也对你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感到失望(需要)。你能不能现在放下电游开始做作业呢(请求/要求)”
电视剧《中国式关系》中,45岁的马国梁与妻子刘俐俐准备离婚,两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问题。
马国梁天真地认为,自己为这个家庭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归自己天经地义。但实际上,马国梁却连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还责怪妻子有意拉拢。
妻子反问道:“孩子都这么大了,是谁想拉拢就拉拢得过来吗?”
龙应台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
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校长,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孩子认知的形成、安全感的建立、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孩子的成长,不要做这几种爸爸:永远在玩手机的爸爸、不耐烦的爸爸、在家当甩手掌柜的爸爸、不着家的爸爸。
多陪陪孩子,哪怕短短的5分钟、10分钟,只要你全身心投入,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感受到来自爸爸的爱和温暖的陪伴,并从中得到滋养,拉近亲子距离。
学会用行动表达爱:出门前和孩子认真道别、回家后一个暖心的拥抱、睡前花10分钟讲一个晚安故事、出差在外给孩子打一通电话.....
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如何走向孩子的内心,搭建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相信家长们已经知道方法了,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四川秦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