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所言“平淡乃绚烂至极”是什么意思?原文内容是什么?在东坡的诗词中,即便是人生逆境中也未见颓唐,仍是“竹杖芒鞋”,无惧烟雨。一句“平淡乃绚烂至极”将自己在生活中所学与感悟到的创作真谛道尽。这句话出自诗人写给自己侄子的《与二郎侄》,下面小编为大家节选了含有这句话的一段,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作者写出这句话的上下文是什么,是怎样感受到的,相信对于同学们写作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轼所言的“平淡,绚烂之极也”,乃艺术创作的较终阶段。在苏轼看来,写作应该是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到“渐老渐熟”,再到“乃造平淡”的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但苏轼的侄子,只看到了苏轼技艺成熟之后的“平淡”,而没有看到苏轼曾经行文也是“高下抑扬”的纵横捭阖。那种“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平淡”,是经过时间与才华累计之后的“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苏轼人生阅历不断积累与写作手法不断成熟之后的蜕变。这种蜕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是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种蜕变,也是庄子所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过程。但就苏轼而言,那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不断淬炼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平淡”,是苏轼笔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它不仅是文风的返璞归真,更是精神上的通达与淡泊,是苏轼经历了生命的鼎盛,而又屡遭贬谪,较终归于平静的淬炼过程。“平淡乃绚烂至极”,不只是艺术创作所要追求得较高境界,也是我们心灵成长所要追求的境界。只有人生曾经努力地绽放过,绚烂过,甚至凋谢过,才能在风雨之后,收获内心的平淡清和和心灵的平静旷达。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过万水千山,度过千难万险,看过繁花似锦,见过落英缤纷,我们所说的“平淡乃绚烂至极”里的“平淡“,早已不是当初的“平淡”,而是绚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较终追求的这种“平淡”,是精神上的自由与旷达,是摈弃浮华之后的自然与沉静。而要获得这种“平淡乃绚烂至极“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去历练,不断去提升。它绝不是守株待兔的静观其变,也不是不求上进的浑浑噩噩。我们的创作与生命都需要要经历岁月里的千锤百炼,才能有“曲径通幽别有天”的自然,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