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无数的政权更替都是因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得僵化,要想在时代中不被淘汰,需要选择变法作为自救的方式。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西汉时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等,这些或成功或失败,但是都显示了当权者对于变法求存的信心。北宋时期,当朝积贫积弱,王安石的变法为改变这一些现象做出了很多的措施,但是结局失败,今天我们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改革就是在一台无比复杂的机器上进行微调,既要解决问题,革除弊端,也要维持机器的正常运转,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手腕和眼界,更需要时间和机遇,对于时代和,改革都是极为复杂的工程,成功率极低,失败甚至导致亡国概率更高。从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成功所需要的巨大智慧和力量以及改革者面对的巨大困难,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对于改革主要目的判断。改革是有总的目标的,目标准确与否,取决于改革者的眼光和政治敏锐性,能不能抓住问题的源头和关键。王安石改革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缓解大宋的财政危机,增强政府运作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这其实只是看到了大宋表面的问题,其根源是大宋开国时太祖一系列的立国之策。
其一是由于宋是通过军事政变建国,为了缓和与后周旧势力的矛盾,原有官僚机构都保存下来,又通过年年科举提拔大量官员,官僚队伍臃肿冗官的矛盾已经埋下,加之宋代官制设计复杂,大量官员甚至只有头衔待遇而无实权,实质上官僚机构运转能力低下的问题已经暴露。
其二是强干弱枝政策,导致地方缺乏基本的财政能力和军事能力,虽然地方无法对抗中央,但也无法运转,缺乏保境安民的基本能力。在和辽金对峙中,宋边境地区缺乏较基本的抵抗能力,敌军所到皆为残破。
其三,其军事政策压抑军人,以文制武,军权被分解到多个部门,互相制衡,彻底让军人失去待遇和尊严,更失去上升空间,导致军队战斗力持续下降。虽然宋太祖建立禁军,以增强战斗力,但宋代为了社会稳定常将灾民和流氓招入军队,军队日益松散流氓化,军队数量不断扩大,消耗大量财政资金,战斗力却不断下降。
其四,科举制的推开,大量读书人进入政权,官员队伍日益膨胀,但由于考试局限在儒家知识,官员空有儒家伦理知识但实际治理能力低下。王安石改革面对的实质上是宋代立国之初就藏在制度中的弊病,只有彻底的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但其更多采取只是扩大财源从民间搜刮财富,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官僚执政能力,治标不治本,从一开始改革的目标设定这就注定王安石失败。
二、改革的主要动力。改革需要推动力量,需要一批了解改革目的又有能力的官员去执行,才有可能。但实际上王安石的改革没有自己稳定的队伍,朝廷中大量反对派反对,支持改革的人要么只有理想没有能力,要么完全是为了求得仕途的机会,伪装改革派。而基层官僚更是阳奉阴违,这导致王安石推进改革只能靠皇帝支持孤军奋战,一旦皇帝动摇,那些势利之徒便倒戈相向,后期所谓的变法派都背叛王安石,较终导致改革失败。
三、改革阻力的消除。改革都有阻力,改革者需要想办法减小阻力,扩大支持者队伍,才能推动整个进入改革轨道。王安石面对反对,没有细致又富有耐心的沟通,没有想办法获取反对派中有见识有能力代表的支持,只是用权力打压,导致反抗力度更大。双方较终到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地步,血腥的政治清洗和党争彻底破坏改革更破坏了宋代本来安定平衡的政治环境,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局面被破坏,较后宋灭亡党争也没有结束,可以说王安石改革为大宋埋下了灭亡的隐患之一。
四、改革措施的合理性。改革是在现有的体制种调整,需要采取适应自身经济和社会技术发展水平的改革措施。王安石的青苗法、募役法从理论上十分先进,其实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出了当时经济技术条件所能支持的水平。脱离当时的实际,较终导致出于好意设计的制度成为危害百姓的灾祸。
五、对于各级官员的激励和约束。政策都要基层官员落实,只有各级官僚根据改革要求政策和本地实际确保政策执行,改革才真正落地。而在当时对于各级官僚的激励和约束缺乏相应机制,要么官员抵制,改革推进不了,要么官员为了利益歪曲政策,损害民众利益,比如有的官员就强制民众借贷青苗,收益被贪污,本身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增加收入的政策,较终民众反对没有收入增加。王安石自己在基层实验青苗法成功,因为他没有私心私利,只是为了百姓,可他无法监管的官员确保他们没有私心私利,正确执行政策。较终改革落地时早已违背王安石的初心。
总结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有这么几点。一是改革目标错误,对于问题关键没有抓准;二是没有培养发动一批高质量的改革派,推动改革,单打独斗,所托非人。三是与反对派沟通不够,过于急切,非黑即白的思路,导致没有争取更多支援,化敌为友,扩大支持声音。四是改革措施没有从经济技术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推动,稳扎稳打。五是对于改革执行过程缺乏激励和约束,对于改革状况缺乏相应跟踪和监控把握,发现执行中的问题没有及时调整政策。
可以说反观改革开放四十年,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准确抓住主要矛盾,聚集一批有能力和眼光的改革派,不断减小改革阻力,扩大改革队伍,结合实际,稳步推动改革,鼓励基层实践探索,总结实践经验,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改革适应时代和生产力需要,激发了干部群众探索和支持改革热情,加上对干部的监督约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灵活变通。这些才是改革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