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动,高考的考试内容何去何从成为广大高考考生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近日,教育考试中心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为高考改革内容方向做了较新定调:考查“4点4性12方面”。还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高考试题将面向全社会征集高考试题,同时还会向各个高校和学生提供成绩综合分析,这将进一步实现高考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下面是全文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近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就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成绩如何用、试题谁来命”发表了重要意见。
作为考试命题机构的“掌门人”,姜钢主任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新观点,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1.高考全流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盖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
2.高考主要考查“4点4性12方面”(是内容、是要求,更是方向)
3.高考后不仅要公布成绩,还将向高校和学生提供成绩综合分析报告(或成为招生录取重要依据)
4.高考命题教师队伍要完善学科机构(规定高中课程的学科教师都要有)
5.成立高考内容改革指导委员会(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教育官员都参与)
6.建设新型高考题库,将面向社会征集高考试题
上述观点可以说是对高考内容改革方向的“较新定调”,对于2019年乃至今后高考命题尤其是卷的命题,具有明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考生复习和老师指导也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
一、高考内容改革
考查内容、命题要求、改革方向是什么?
(一)高考命题的依据——
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
(二)高考考查的内容——
突出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收藏知识等考查内容。(4点)
【解读】
这4项考查内容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科素养。无论是2018年的高考大纲,还是教育部发布的较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都提出凝练“学科素养”。
可以预见,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将是2019年乃至今后高考的命题热门。那么,高考9科各自的素养是什么?2019年高考命题可能会怎样体现?需要考生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先来看看三大主科的素养是什么、怎么考——
语文素养是什么?
高中语文学科的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增强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语文素养怎么考?
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较强、创意性较高、变化较大的一大板块。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
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
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卷第17题的成语使用、第18题的语病判别、第19题的表达得体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的表达目标
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卷第20题的补写语句、第21题的推断分析,北京卷第25题的微写作,天津卷第20题的“词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
(三)高考命题的要求——
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4性)
【解读】
第一,强化基础性,考查学生收藏知识和关键能力;
增强基础性不是要考教材原话,而是考查学生收藏知识和关键能力。
“基础性”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养。高考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第二,强化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不是考“大杂烩”,而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
综合性主要体现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
第三,强化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高考命题不能理论“空对空”,而要考查解决现实问题。
应用性,主要体现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8年高考试题注重将学科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
第四,强化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各科的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北大清华学生就从这些题中选拔!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法。试题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
(四)高考命题的方向——(12方面)
1.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
【解读】
这4项内容的考查,与高考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是息息相关的。
这4项内容的考查也是具体可操作的。具体而言,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包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西安伊顿精神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厚的内涵。
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气和底蕴,今后的高考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名篇名句、历史典故、各类遗产,考生们不能临时抱佛脚地去背,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去亲近、熟悉。把传统文化学习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环环相扣,融汇贯通,聚焦时代使命。
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二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四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2.要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提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解读】
信息加工能力被放在第一位予以强调,对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1)今后高考试卷的信息量(文字/图表)会不断加大;
(2)今后高考试卷中的文字/图片包含的信息,读取难度会不断加大。
、准确地读题,是正确作答的第一步。而之前新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说,今后高考语文试卷要让15%的人做不完,其实就是对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较能看出一个考生是否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法。今后的高考试题或将通过增强情景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
各科的题将着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而北大清华学生就从这些题中选拔!
逻辑推理能力较主要还是要通过高考数学来考查。
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是较值得考生重视的地方。
高考(尤其语文)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不断增强,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预计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
高考语文、英语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难度、深度、广度,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
正如新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所说,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是:“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么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
3.要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础。
【解读】
新的高中课标和课程方案已经公布。但开齐开足高中规定课程,似乎在很多高中还没有落实,尤其体音美、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怎么办?就是通过增强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把对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的考查,列入高考的参考范围内。
唯有如此,才能破除高考考什么、学校教什么的现状。
二、创新高考结果呈现形式
向高校和学生提供成绩综合分析报告
目前高考提供给考生和高校的只有各科目分数,对分数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开发不够、利用不充分。
要克服“唯分数”“唯”的顽瘴痼疾,就需要打破原有“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方式,在高考完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架构的内容设计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心理测评技术,对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开发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内化水平的直观统计图。
直观统计图具有4大功能:
向学生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
向高校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
向高中提供群体评价数据;
向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
直观统计图的目的:
对学生和高校而言,今后高校录取学生,凭借的不仅仅是几科成绩,而是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高校将依据这份报告,判断学生是否符合进入本校学习的条件,以及是否满足某个的培养要求。
对高中和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可以为提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水平发挥科学评价导向作用。
三、高考命题教师队伍
要完善学科结构,副科教师或加入
在学科、齐备的前提下,认真遴选并建立命题教师数据库,以满足覆盖德智体美劳考查要求,促进高考考试内容更加贴近高中教学改革新要求。
【解读】
目前的高考命题人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大学教授、高中老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教研员)。三者的比例依次递减,大学教授占的比例较大,一般学科组长都是大学教授。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一个库,为了保持高考试题的稳定性、连续性,库几年才一大换,一般几年内换的人不多。教育部考试中心会在每年1、3、4月份,选择一部分高中教师和一部分大学教授(以各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主),充实进命题库。
为什么高考命题人要以大学教授为主?这是因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需贯彻到高考中;高考试卷的命题精神,又引导着高中教学。显然,高中教师与教研员作为高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高校的人才需求不如高校教师把握,而且有太强的主观性。
那么,哪些大学教授和高中教师,可以成为命题人呢?标准可概括描述为“一优三非”——
一优:即在行业内,高校老师一般都是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高中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一般是有长期教学或研究经验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
三非:
1非:指的是高中教师不能是高三课任教师。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侧重和偏好,这种偏好会体现在他的命题中。
2非:指的是不能有直系亲属参加当年的高考。
3非:指的是未参与过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教辅资料等工作。
四、成立高考内容改革指导委员会
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教育官员都参与
吸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对命题工作进行指导,使命题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人才选拔需求。
【解读】
为加快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已经成立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工作委员会,成员是来自高考命题、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修订、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等领域的。
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和规范性要求都很高。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完善智力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各界学者的作用,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
五、建立完善题库
积极尝试向社会征集高考试题
现代化题库是教育考试机构的竞争力,对保障命题质量和考试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大力推进适应改革要求的新型高考题库建设,构建覆盖命题全流程的题库系统,形成完备的命题工作机制。
要积极探索面向社会征题的机制,集思广益,丰富试题来源,大量吸纳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的素材。
要加快建成现代教育考试题库管理体系,完成题库由试题的存储库向全流程、多功能、信息化、智能型的题库系统的转变,为增加命题的质量和安全、优化分数的阐释和使用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解读】
考试题库是一项重点工程,我国已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建立考试题库,可以增加试题出来后的科学性、稳定性、保密性。相对人工出题,不太可能泄露题目。也提供了命题的安全性和考试实施的便利性。同时对于考生来讲,用题库出题这种考试办法,相对增加了考试的公正和公平性。
建立考试题库是不少国外考试统一的做法,比如托福、GRE考试的题目就是从题库中随机选取的。
高考题库已于2013年基本完成。建设高考题库不仅是为了考试安全,更重要的是要改变高考命题的理念、方法、手段和技术。基本完成后,我国的高考题库实现40倍量的库存(也就是存有试卷题量40倍的备选试题),相当于国外标准的4倍。
为了配合题库建设,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建设了命题基地。在保密性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从技术手段上实现了无纸化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