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首古诗中,某句诗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词究竟好在哪里?其实面对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较关键的是要了解诗中的意象。例如古代中有很多关于用字讲究的典故。无论是贾岛的“推敲”,还是王安石的“绿”和“到”,都显示了古人对于学问的认真。下面小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用字的典故在和大家聊一聊赏析古诗词的关键。
一字索要千金的故事。说的是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写完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后,余兴未尽,又写了一首《滕王阁诗》。诗的结句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其把诗呈给都督阎伯舆后便告辞离去。都督发现结句空出一字便连忙将王勃请回,王勃却说补上此字需要千金。故事多是小说家之言,其强调的无非诗词用字的重要性,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贾岛“推”还是“敲”的故事,估计大家已看过不下十次了。我之所以在这重述,是想借此反证一下,既然贾岛如此纠结用“推”还是用“敲”,恰恰证明了其实用那个字相差并不是太大,或者说是各有各的妙处。
所以我们在诗词鉴赏中,没有需要太着眼于一字的得失,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其作用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
我们换个近义词:“惜字如金”。古人写诗词讲究凝练,就是指追求用较精简的文字,表现较丰厚的内容。我觉得这才是诗词鉴赏需着力之处。那诗词是运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更丰厚的内容呢?两个字,意象!诗词的意象和自由诗的意象有很大的不同,自由诗强调主观感受,其意象具有主观性,所以我们很多时会读不懂。而诗词的意象则具有客观性,其大多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有出处、有特定含义。所以我们要读懂诗词,就得先读懂意象,知其出处,知其含义。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词,人人都说好,那好在那里呢?假若我们离开意象,那这句子则并不觉得很妙。但当我们知道“柳”在诗词中是一个离别的意象,而“杨柳岸”则是分手之处的意象,那么句子的内容便丰富了,意境也出来了。
在唐宋诗词中,很讲究“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其应用也比上例要复杂得多。而在一些释本中,我们经常可看见,把一些有出处的意象当作“词”来解释,那不仅会使诗词变得乏味,也很容易出现误读。所以,要读懂诗词的深意,巧解诗词的妙意。应先知其意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