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我国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这些都足以证明唐朝的繁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辉煌的朝代较终也难逃灭亡的命运,这是什么原因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朝灭亡的原因具体内容,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四川秦学网相关栏目。
一、重要原因:
(一)唐朝权力中枢政治腐败
1. 皇权腐败
唐玄宗统治中期以后,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深居宫中,花天酒地,宠信杨贵妃,重用奸佞李林甫和杨国忠等,政治腐朽不堪。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和唐敬宗,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2.宦官专权
唐朝宦官权重至极,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官员的任免,国政出于宦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扩大,如宦官高力士,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唐宪宗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唐朝后期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3.朋党之争
唐朝的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子弟,二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门生故吏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
士族地主,虽已衰落,但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以门荫人仕。
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至大中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较久,斗争较为激烈。朝臣分裂内斗,政治更加腐败。
(二)地方上藩镇割据
唐朝在景云年间在边境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军政和财政大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大唐的统一。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藩镇割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根本原因
安史之乱导致的唐王朝统治危机重重,但这些都没从根本上改变李唐王朝的统治秩序,真正摧毁李唐王朝统治的,是人民起义。
安史乱后,中央财政紧缺,赋税更加沉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加上连年发生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于是,以王仙芝与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较终,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所以,李唐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腐败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较终是人民瓦解了唐朝统治。
三、直接原因: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统治秩序,动摇了统治基础,社会状况一落千丈,内外矛盾重重,李唐王朝危机四伏。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较终走向了灭亡。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唐朝灭亡的具体分析,供有需要的同学进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