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01-08 17:04:50

  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论语十则》中,较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一句之一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但是大家真的理解了吗?我们在生活中又应该怎样正确应用这句话呢?它给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呢?四川秦学网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句诗的意思和生活中的态度,同学们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怎样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1、字面上讲,“知”指“认识”,引申为“知道”,是求知的初级阶段。“之”是“内心和外物”;“好”指“喜欢”,引申为“发起欢喜的兴趣”,是求知的中级阶段;“乐”指“身心自在”,引申为“沉浸其中而不离”,是求知的高级阶段。

  2、在儒家正义上讲,“知”是多义词,在本句专指“只见人性之表,未见人性之里”的肤浅状态。“之”专指“人性”;“好”专指“知人性之要,而欲跟进落实”的反省状态;“乐”专指“人已入性,心领神会;能悟性而知世界,在性而不迷于一切”的守性状态。换言之,三句话是讲人与“人性”的三种距离,而显现出的三种智慧状态。

  3、启示有三个:一是人对真理的态度,不能只做旁观者,需要“身心”同时领悟和落实,才能证得。是因为“人和真理”本是一体,密不可分,对立将不识真理。二是真理的价值,重在“行”,不重在“知和好”。同样,人的价值重在践行真理,而不在“学真理和爱真理”;嘴上的真理都是“空”,行上的真理才为“实”。三是真理在每个人的心中天然具有,不能向心外寻找。人反省则智,改错则正,尊圣则贤,行义则公,无私则善,无欲则仁,才是真懂圣理和圣教。换言之,这句话是圣人在暗示学人对待圣贤教育的正确方法。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2019成都中考的录取批次都有什么?成都中考志愿填报建议分享! 下一篇:“绿肥红瘦”的出处是哪里?怎样赏析这句词?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