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几乎是所有学生的痛,自己擅长的科目能在全校独领风骚,但不擅长的科目,却很可能成为老师的反面典型,这种心理落差,相信每个学生都体验过。不过,心理上的落差倒是其次,偏科最大的影响体现在成绩上,优势科目可以拿到满分,但劣势科目往往连及格都费劲,这种情况持续久了,不仅会严重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总成绩无法取得进一步提升,严重影响中高考升学大业。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对于学生来讲,要想考入心仪的高中或者大学,弱科问题是非解决不可的,那么,弱科是不是永远都学不好呢?我们应该如何学好弱科?
一、弱科谁都有,别把暂时当永久
提起弱科,我们往往会将学不好的原因归于天赋,甚至遗传,仿佛某些科目就注定学不好,这种外部归因乍听上去有道理,但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学不好,就越不想学,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一种多元智能理论(也叫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生来同时具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人和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并不大,但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智能发展水平发生了差异性变化,某些智能表现相对较为突出,某些智能表现则稍显逊色,这也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在某些科目上如鱼得水,而在某些科目上就是力不从心。多元智能理论与我们平常说的天赋类似,但相对来说更加科学,其理论强调这八种智能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后天发展水平产生了分化,对于想要弥补自己成绩短板的中学生来说,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学好某些“弱科”的能力天生就有,只不过暂时没有激活而已。
二、提升弱科,从这3点入手
如果把学习比作治病,那么弱科就是我们与之斗争多年的“顽疾”,一下子彻底治好是不可能的,唯有稳扎稳打,才能实现稳步提升,总体而言,可从以下3点着手去做:
1、把握学科规律,对症下药补短板
要想把一门原本薄弱的科目学好,首先就要把握这门科目的特点,每个学科都有其规律,学习上也有一些技巧和方法,因此,要想学好某个科目,就必须把握它的学科特点。要想,就要每个学科都有其规律,学习上也有一些技巧和方法,因此,要想学好某个科目,就必须把握它的学科特点。比如,数学和物理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很多知识点需要联想,一个公式有无数种变体,学生需要学会变式和推理,掌握一道母题,其他子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这两科的学习应以夯实基础,勤加练习为主。
而化学和生物虽然是理科,但知识点和概念较多,因此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大量记忆工作,并且在记忆后,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运用到做题之中,因此这两科的学习应采取深化理解,增强记忆为主。这些底层逻辑并不难理解,但对于志在提升弱科成绩的学生来说,难点在于具体如何去实践,提升弱科只能靠课下自学,如果没有正确方法论的引导,靠自己摸索往往既耗时间、又耗精力。
2、预习,弱科逆袭的关键
为什么有些学生刚上高一会有一段痛苦的适应期?这是因为他们普遍还在用初中的方法应付高中的学习,总觉得上课听会了,下课只要勤加练习就能搞定课业,但实际上,高中科目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课前不预习,上课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下课做题也会四处碰壁,久而久之,慢慢就会对某些科目丧失学习兴趣,掉入弱科的陷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弱科的形成并非是智商不够、学习方法不先进,而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问题。
预习是学生级别的分水岭,擅于预习的学生,往往会在预习中把基础知识掌握的七七八八,把难题带到课堂,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这些重点环节,这样一来,就大大提升了听课效率,课后的自学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就像起高楼,每一个环节都是下一个环节的基础,每一个之前尚未解决好的问题,都是给下一步学习埋的“地雷”,因此,预习作为整个学习链条的开端,必须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尤其对于想提升自己弱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3、在“小成就”中,点滴树立自信
做任何事情,尤其是不擅长的事情,正反馈是极为重要且必要的,试想当我们在尝试某件事情时,总是受到各种打击,无疑会丧失再次尝试的动力,提升弱科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是个动态的良性循环过程,“学”指的是课前预习和上课听讲,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习”则是课后的练习和复习,它能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而对于想提升弱科的学生们来说,练习不光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它还可以帮我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突破弱科是贯穿整个学生时期的大课题,它既是成绩提升的拦路猛虎,也是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这完全取决于你面对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