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招生有哪些重大变化?家长和考生需要注意什么?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放烟花 2023-02-10 13:12:59

  2023年高考招生有哪些重大变化?家长和考生需要注意什么?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在招生规范管理方面提出,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这意味着大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冷热门专业捆绑、“杂类”招生等招生乱象,或将得到遏制和规范。

  实行大类招生,已经是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有论文统计,到2020年,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114所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占总数83.2%。不过,这种招生模式的社会评价却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少网友对此模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搜索“大类招生”,要么是嘘声一片,要么是专业分流上的苦不堪言:志愿同为“新闻专业”,却因0.1分之差被分到了信息管理;为了拿到更高分数,读书笔记“要求三千字,有人写到两万”;立志当程序员,却只能被“甩进”土木工程……没有人愿意考上名校却选错专业,规则却将刚刚从“高考”一役浴血凯旋的他们,推入另一场名为“绩点之战”的激烈厮杀。为了绩点计算时比别人多0.1分,为了争取到心仪专业那几十个名额,一百多名高考时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从大一入学便开始了“卷王”之路,因此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大类招生“年年期末胜高考”“看到大类赶紧跑”的吐槽。国内大学纷纷入局的大类招生,对考生而言,究竟是“捡漏”还是“踩坑”?对高校而言,招生方案应当如何设计?

  什么是大类招生

  顾名思义,大类招生是指,高考招生时按照学科大类或是将几个学科类似的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学生入学后按照大类,在1~2年时间内进行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展开具体专业的后续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对专业基础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学生易于打好学科基础,培养较好的综合能力,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据《大类模式:我国研究型大学本专业教育模式改革探索》一文数据显示,到2020年,除国防科技大学以外的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都进行了大类专业招生改革,其中有7所高校尚未实施全面大类招生改革。可以看出,2016年之后,面向全校大部分学生或全体学生的全面大类招生高校数快速增长。此外,一些地方高校也在纷纷实施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时代”的浪潮迭起,几乎已全面来临。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可分为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院系内相关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门类进行招生)、跨学院大类招生培养(将不同学院的多个专业归为一个大类招生)、开设实验班大类招生培养、成立本科生院大类招生培养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为大类招生的基础归类,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探索通识教育的道路上推陈出新。上海大学在原副校长叶志明等教育学家的主导下,于2011年将59个专业分为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理学工学类三大类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灵活转专业等机制,将专业的生存权交给市场。2021年9月起,重庆大学正式推行“本科生院”运行模式。5330名本科新生不再直接分流,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原则,先进入本科生院学习一年,按相应大类进入理科试验班(数学与物理类)、工科试验班(环化与健康类)、工科试验班(工程与能源类)等六个大类班级学习,接受通识教育,第二年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成为重庆大学深化大类招生的重要一步。

  大类招生的现状

  虽然大类招生呼声渐高、已成趋势,但风潮之下,暗流涌动。一方面,大类招生旗号下衍生的招生乱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把人招进来之后,如何培养成了一大难事,而我国在大类培养方面尚不成熟。

  1、教育教学:与大类招生匹配不足

  新高考改革之后,同一大类的学生会因高考时选考科目不同而出现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同时,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所需基础课程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性需要高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开设齐全的、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实现多专业的重新组合,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

  但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准备不足。“水课”、“无用的通识课较多”等课程设置问题消耗了学生的大量精力。大类设置的合理性应是开展大类招生的前提。学科属性、就业壁垒、生涯路径等都应是大类招生方案设计的思考重点。“一些高校的探索虽然很积极,但其具体方案设计与大类招生本真的意义,还有一段距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说。

  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则认为,要实施真正的大类招生,更重要的是要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案与体系,否则按照大类招生入学的学生会受困于依据传统思路设置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大类招生不能孤立地学习制度架构,要在教学观念、配套机制上有相应的跟进。”

  所以,如何打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脱钩的现象,做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是大类招生之后保证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学者对此提出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原则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即每个专业大类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弹性化选课制度,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设置多样化选择。

  2、专业分流:马太效应明显

  大类招生之后的专业分流阶段,也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的现象。成绩较高的学生扎堆报热门专业,而成绩低的学生最终被“甩”给冷门专业。

  如2018年清华大学大类分流时,知乎上有网友提出了专业填报过热的问题,引发探讨。在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电子信息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方向)三个专业中,选择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第一志愿的人数高达164人,而选择其他两个专业为第一志愿的人数均仅为1人。而在该问题下的回答中,有其他网友贴出的工业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选择情况,自动化专业也以137名第一志愿人数占据压倒性优势。

  专业间选择的严重不平衡不仅造成专业生源质量的细微差别,也会使负面情绪在“被选择”的学生与教师之间滋生。学生去的是“挑剩下的”,教师收的是“不情愿来的”。长久下来,必然会对专业培养质量与教师授课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3、于学生而言:捡漏 or 踩坑

  对于不同学生而言,高校大类招生,可能是“踩坑”也可能是“捡漏”。虽然部分成绩靠后的学生只能流向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对于高考“搭边上车”来到自己心仪学校的学生而言,通识教育期间也得到了逆风翻盘的机会。只要成绩能够冲在前面,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在大类分流中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一篇:陕西2023高考体检有哪些新要求?有哪些注意事项? 下一篇:202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报名工作的通知!注意事项有哪些?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