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应该如何赏析?当今社会国画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当中,书法和国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窥到一些历史当中的画面,同时画也给了我们视觉上和精神上美的享受。可能很多同学看到国画只会说一句“真好看”,但是从来不知道应该如何赏析。本篇文章中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国画的赏析以及为了继承与发展的方向,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与在线老师聊一聊。
就国画而言,似乎几千年的沿革变化并不大,这种缓慢的渐进式的发展从大的历史阶段来看波澜不惊,但仔细分析,国画其实一种是在融合中以自己固有的美学逻辑而缓缓向前,绝非裹足不前。从历史长河的沿革中的风格来看,唐画的华美、宋画的典雅、元画的疏淡、明清绘画的多样性,这样的流变过程其实还是有着脉络可循的。而按照工笔和写意的区分来看,工笔绘画在具象上力求还原客观的真实,而写意绘画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从而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两种流派的绘画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
随着中西方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国画的发展其实一直被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在风格越发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在清中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国画在形的塑造上借鉴西方的透视法和技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融合给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格局。而在民国时期,徐悲鸿和林风眠两位大家以不同的美学观点,从不同的思路出发分别吸收借鉴西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美学营养,在推进国画非发展上走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追本溯源,鉴古知今。绘画作为一门图像的艺术,可以肯定地说,今后国画的发展几乎也会遵循着这样的两条不同的道路而各自前行,但在当代艺术思潮中,国画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而置身事外,食古不化只会是走入死胡同,肯定会以不同的角度去吸收其中的养分。
对国画的发展来说,传承与创新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传承是流淌在国画的血脉里的不易的基因,这是保持国画艺术独立性的基石,这点是人流派都不可完全否定的,而国画工具所独有的东方性的特点,也造就了国画这种独有的艺术个性和面目。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种与古为徒的传承从骨子里来说,是技艺层面上的沿袭和继承,也是学习国画的必经之路,是不可跳跃的基础阶段,甚至在程度上讲,这是国画之所以成为国画的基本的立足点,抛开传承去谈论国画只是一场水中捞月的黄粱一梦。
创新是一门艺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国画也不例外。就国画的创新来说,似乎当下是一个较好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较坏的时代。从国画发展来看,创新的挑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滋养,但同时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鼠目寸光,在这样一个乱象丛生的大环境之下,国画的创新在时风的影响下似乎显得过于急功近利,过于追求那种一鸣惊人的效果,往往落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就国画创新来说,可持续是一个关键的指标,故那种过于西华的创新只会落下个四不像的结局,无论如何创新,传统笔墨仍然是不可抛弃的基础,丰富笔墨表现方式的广度和深度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其他的只是细枝末节,而剑走偏锋在材料上标新立异、在工具上洋为中用等形式上的创新只是昙花一现的奇技淫巧。
归根结底,国画还是基于笔墨基础之上的一种个性化表达。无论是“笔墨当随时代”也好,还是“笔墨等于零”也好,这样的立论都是建立在对笔墨这一国画之魂深度剖析基础上的一种态度。而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与时俱进的精髓乃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内心世界的观照的统一,这是国画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评价坐标系,除此之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是历国画发展的所遵循的基本逻辑,今后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