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听到,但是同学们对于这句话的出处了解吗?这句话又应该如何了解呢?今天,小编就带领同学们看看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故事,为我们的作文素材积累再增加一些故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这个故事,以及对于这个故事的一些想法,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写写感想,练一练笔哦。
曹学佺,万历年间进士,福建人,闽中十子之首。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曹学佺被任命为广西右参议,负责案件审理。当地皇亲国戚,飞扬跋扈,鱼肉百姓,经常发生草芥人命的事情。有整天,一位权势人家的家奴,带了一条狗耀武扬威地走在路上,放了绳索,任其撕咬路人。
一个秀才被恶犬扑倒在地,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屠狗的人见状,手起刀落杀了那条狗,救了秀才一命。那位恶奴一看自己的狗被人杀了,一怒之下告到官府,要拿杀狗的人为狗偿命。刚好曹学佺负责审理案件,判了见义勇为的杀狗的人无罪,还让那恶奴赔偿秀才的医药费。
打狗还要看主人,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岂是曹学佺能够得罪的?于是权势人家贿赂和威胁那个秀才,让他反咬一口,就说他们本来在斗狗,杀狗的人无辜挑衅,杀了狗。秀才恐惧,于是当场翻供,但是曹学佺也不是好糊弄的,他将秀才打了一顿,吃打不过,那秀才终于招供了实情。
虽然杀狗之人的冤屈得以洗刷,但是曹学佺却无比义愤,于是提笔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幅对联,意在讽刺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熟读圣贤书的人,往往做的都是不要礼义廉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