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历一次轰轰烈烈的起义,据史料记载,当时李自成已经攻入北京。但是,随后不久,就被入关的清军攻破。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这次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进行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四川秦学网相关栏目。
首先,从士气上来看。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全军覆没,精锐尽失。原以为大功告,可以攀龙附凤的大顺将领(不少已开始腐化),早已没有了革命之初时的激情。又被清军一路追赶到潼关,狼狈不堪。兵力也是临时从四处抽调而来,远远不足8万,而且士气极其低落。中原地带二十余年战乱不断,真是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地。人员稀少,物资储备短缺。而如狼似虎的清军从北京到西安,几乎没遇到有力的抵抗。携大胜之势,士气正旺。
其次,从战略布局上来看。早在清军多铎部开近潼关之前,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就已同吴三桂、尚可喜等降将,由北路入陕,再加上调集的宣府、大同两镇降兵,兵力过8万人,先进攻陕北,然后南下西安,对李自成形成夹击之势。当李自成得知满清兵临潼关时,才匆忙北上救援,此时已是腹背受敌。清军引进了先进的红衣大炮,而起义军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冷兵器时代守关模式。虽然顽强抵抗,但收效甚微。
“人和”方面也不利于大顺。李自成虽然攻下了北京,却没形成有效统治,对地方武装来说他仍然是“叛贼”。满清则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笼络人心。东北有清军,东南有南明,西南有张献忠。大顺毫无战略纵深,一旦失利将会形成溃败。其实,李自成的失败并不在于潼关一战。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李自成进京赶考没及格。当起义军的将领在北京城沉溺酒色时,曾经“马踏幽燕、定鼎中原”的李自成就败局已定。守天下者在德不在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