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斯大林的继承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于苏联的影响也经常人们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谁对苏联的影响较大?为什么?今天成都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两人的影响,同学们可以做一下参考,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如今看来十分突然的1964年苏共内部政变,竟然还有过一次“演习”。早在1957年6月,在赫鲁晓夫出访芬兰时,苏共多名高层领导就曾酝酿将赫鲁晓夫解职。6月18日,“倒赫派”在主席团会议上对赫鲁晓夫进行批判,认为他过于独断专行、行事冒然,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有损苏共威信,并要求赫鲁晓夫辞职。对此赫鲁晓夫当然不肯就范,不但否认对他的一切指责,还要求召开中央委员会紧急全体会议。赫鲁晓夫的要求得到了时任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的支持,随即苏军派出飞机将各个加盟国的中央委员悉数接到莫斯科,“倒赫派”迫于压力只能收回对赫鲁晓夫的辞职要求。
然而,赫鲁晓夫遭遇的第二次政治危机就没那么幸运了。从1964年春季起,“倒赫派”再次开始进行密谋串联。由于当年11月将召开中央全会、届时赫鲁晓夫可能打破预定的农业政策讨论问题转而宣布人事任免事项,“倒赫派”开始加紧行动,其中就包括对赫鲁晓夫一向看不惯的勃列日涅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倒赫派”的行动赫鲁晓夫其实早有耳闻,甚至连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都在当年9月份向他提醒可能发生的内部政变,然而赫鲁晓夫竟然因“倒赫派”并非铁板一块而对此表示怀疑,丝毫没有吸取1957年的教训。赫鲁晓夫的大意造成的结果是沉重的,10月13日,正在黑海休假的赫鲁晓夫被接回莫斯科,迎接他的是他参加的较后一次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而这次会议的议题正是对他的批判并迫使他“退休”——主持这次会议的正是勃列日涅夫。次日,赫鲁晓夫签署文件宣布“退休”,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毫无悬念地“同意”了赫鲁晓夫的“请求”、并选举勃列日涅夫为新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此这位叱咤一时的苏联前领导人的政治生涯黯然落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勃烈日涅夫在赫鲁晓夫之后成为苏联的较高领导人,但他并非“倒赫派”的角色,甚至在10月13日的主席团会议之前他还在访问民主德国,会上批判赫鲁晓夫的报告也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做的。另外一个能证明勃列日涅夫在“倒赫派”中地位不高的问题在于对赫鲁晓夫的处理方式上,在赫鲁晓夫前往黑海休假期间,勃列日涅夫曾建议直接对赫鲁晓夫进行政治暗杀,但这一建议未获通过。且不论勃列日涅夫这个想法是否靠谱,仅凭他的建议不受重视,便不难看出他在“倒赫派”中并不是角色,而能够成为苏共较高领导人实属被当成了“过渡角色”——当时苏斯洛夫和谢列平才是第一书记的热门人选,但两者旗鼓相当、选择其中哪一个都会影响苏共内部稳定,结果让勃列日涅夫占了便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勃列日涅夫竟然在第一书记的宝座上稳坐18年,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苏联任期较长的领导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玩笑。
至于对苏联的贡献,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的政策广受诟病,但勃列日涅夫何德何能与赫鲁晓夫相比?勃列日涅夫通过强硬手段将苏联“扳回”斯大林体制的轨道,对于赫鲁晓夫的创新,如领导干部轮换制、废除安全机关特权、重视农业开发、放送对文化艺术方面的控制等等举措悉数予以废除,其结果是虽然维护了勃列日涅夫的放心地位,却使苏共的体制进一步僵化、“老人政治”的非正常状态初现。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并未改善于中国的关系、由“布拉格之春”导致与东欧关系出现裂痕,在安全上加紧扩军备战和发展核武器、积极对外进行军事干预,而发动对阿富汗的侵略则让苏联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勃列日涅夫并非完全没有发挥正面作用。比如在经济政策方面,他注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方式、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并放宽政策对生产的限制,这对发展经济具有好处。而贝阿铁路的建设,使苏联密切了同欧洲的联系,并改善了苏联的进出口贸易渠道。勃列日涅夫还主动与西方缓和关系,使得冷战局势出现缓和。但上述举措并不能扭转苏联越发明显的颓势,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这座大厦虽然远程不上即将坍塌,但毫无疑问已经出现了裂痕。
对于苏联来说,勃列日涅夫是致使其转盛为衰的直接罪魁。如果说斯大林的政策促使苏联走向内部体制僵化对外奉行沙文主义、赫鲁晓夫的政策让苏联攀上了实力顶峰却又坐立不稳,那么勃烈日涅夫的政策无疑是将苏联推上了开往坟墓的灵车。诚然断言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罪人太过武断,但从对苏联的贡献角度来说,勃列日涅夫至少称不上是合格的领导人。在勃列日涅夫辞世短短十年之后苏联即宣告解体,这不是偶然。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谁对苏联的影响较大?为什么的问题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四川秦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