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好语文,较重要的是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很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都很难抓住文章的中心点,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抓不住问题的重点,这是因为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不太好。如何训练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很差怎么办?成都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相关方法,以供参考。
阅读理解这类题型,在整个语文考试中比重较高,由于所涉及到的篇幅较长,一般都比较花时间,属于取分不易,但比较重要的部分。
概括来说,阅读理解从易到难有几种题型,词语理解,单句理解,段落理解,归纳段落或全文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挖掘作者的情感或用意。
可以肯定地说,阅读理解吃学生的语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另外,想在这类题型中拿到很难,因为阅读理解的题几乎都是主观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中心思想,但标准答案是统一的,这就形成一个悖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观点,有可能会被扣分,需要反过来揣摩出题者的思路,说好的理解非要变成投机,这是这类型题较大的被诟病之处。
据说,巴金老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其作品被用来做阅读理解的原文使用,一学生因为回答中心思想被扣分,老师认为他没有理解对巴金的原意,结果学生还真的给巴金写了封信,说明了问题。
巴金回复称,自己确实没有想到学生老师所给出的观点,学生随即将回信给老师看,弄得对方好不难堪。
说这个故事,只是想说,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阅读理解不要指望拿,要真是这样,这孩子也太会投机了,不是好事。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训练拿到。
办法如下:
其实语文课表现活跃的学生,阅读理解都不会差,因为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就是比照着阅读理解来训练的学生,而且有老师带着大家阅读,理解,挖掘,思考,并进行归纳和提升,是培养中文语感和归纳总结能力较重要的地方。
所以,语文课上课都吃力的学生,阅读理解不可能好的。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学习中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出一套思路,套用在答卷上,效果不会差。
其次,阅读能力要强,也就是爱不爱读书,语文归根结底是一门文科类学科,需要大量的案例积累。
你读1本书,当然没用;你读5本读10本,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但你读了100本,那就不一样了。
也就是说,语文天生就是一个大开大合量变到质变的学科,尤其是在考试环境下,高压使得你的阅读和思考能力需要时刻在线。
不过这不是难题,我国基础教育的背诵量颇高,阅读量的积累堪称一个被动强大的过程。
然后,讲求训练方法。
如果我们观察阅读理解类的题型,除了中心思想这个有点押宝的嫌疑,一般都是归纳段落大意,那这样的题型还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是要善于抓取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较好一边读完心中有数,边读边与后文寻找联系,这样才能达到通读且贯通全文的目的。一般做题时能达到这么一个感觉,答题会顺畅,不易丢分。
第二个是要有审美和转换能力,因为学生的课文,一般都是大家作品,大家所以为大家,是在对人对事对景的描摹上高人一等,很遗憾,不到的年纪是不会真正理解这些佳作妙在哪,但不妨碍学生积累并理解这些的文学修辞及行文逻辑。
也就是说,当面对如“这句话/这段话好在哪里,试举一二例子说明”的问题时,要能挖掘出文章的高明或优点。
转换能力则是改写原文的能力,严格来说这是一种翻译或文字能力。毕竟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可能照抄原文,适当的语言展开和组织能力是很需要的。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好在哪里。
从文字来看,平淡无奇,直抒胸臆,但它的好在于立意高,表达了一种家国士子情怀,是古代知识分子治国安民爱国爱民的写照。
又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哪里。
这句与上句不同,没有情怀的部分,而是一种审美趣味的展现,妙在对于景物的精致描写。将水鸟与霞色并举,将池水与秋意并列,动中有静,局部的色彩与动作得以被提升至全景,成为风景的基调。
这种动静结合,局部中窥测整体,兼具感官和视觉的描写可谓高明至极。
所以,阅读文章,需要能有类似的挖掘能力,能从意境和思想上照准作者的高明之处,才能在阅读理解中无往不利。
如何训练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很差怎么办的问题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四川秦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