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是如何形成的?我国三大平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地理知识中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各种地形的分布以及形成的原因,这些都是需要同学们进行记忆的。那么同学们对于平原形成的原因有了解了吗?四川伊顿教育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关于平原的行成原因以及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详细内容,还不了解的同学记得收藏和记忆哦!更多相关资讯,关注四川伊顿教育网。
我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平原从整体发展过程来看,经历的两个阶段,一个沉降阶段,另一个是外力作用沉积阶段,两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平原。
大约在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环太平洋发生了一次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深刻的造山运动——燕山运动,在此期间,长江中下游一带,不断地有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活动,、福建沿海等地不断有酸性火山岩形成,构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基底。华北平原在华北地台之边缘隆起了许多山脉和沉降的盆地,如太行山增高、壮大,山西一系列凹陷盆地等,山东半岛岩浆岩侵入活动剧烈,形成了花岗岩构成的丘陵地貌。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系列山脉。
经过中生代以后,我国三大平原的地貌格局逐步形成,在地壳活动平静时期,不断地接受流水的沉积,通过外力作用逐渐减弱了地形的起伏,三大平原的雏形渐渐显露出来。中生代过后,新生代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碰撞,青藏高原迅速隆起,受此影响西部地区形成了我国东西走向的山系,如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等褶皱山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形阶梯开始形成,陆地轮廓基本上和现在相似。
贺兰山——龙门山以西地区,在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许多高大山脉或断陷沉降的盆地。与西部地区以挤压作用为主导的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化不同,贺兰山——龙门山以东地区在新生代以拉伸作用为主,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此线以东地区总体来说以断裂沉降为主,较终形成了东部三大平原雏形。
上图中GPS观测获得的相对于稳定欧亚参考框架下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蓝色箭头是各GPS观测站的速度矢量,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蓝色箭头越来越少,受力越来越弱,以拉伸力为主,反映在地貌上以沉降为主。
外力作用以河流沉积为主,如果说中生代与新生代塑造了大地貌格局,接下来经过成千上百万年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河流搬运作用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把高山削低,还会把低谷填平。其中河流的冲积、沉积作用把上游的泥沙搬运到下游地区沉积下来,河流的摆动不断地拓宽谷地,逐渐被淤平,平原地形越来越显现出来。华北平原地区,黄河河道的变迁,促进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并不断地向边缘海推进,形成河口三角洲。东北平原的辽河、松花江、黑等河流也是如此,河流是对地表起伏进行雕刻塑造的主要动力。
北美洲的平原与我国东部三大平原成因类似,所不同的外力作用有所差别,加拿大北部平原主要是以冰川塑造为主,美国中部大平原是密西西比河冲积淤积形成,南美洲、非洲也是如此。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貌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壳长期作用和演化的结果。内力作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形成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大的地貌类型,而外力则对地表起伏进行雕刻塑造,使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其中河流是塑造地表的主要动力,在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更为显著,如北欧、加拿大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