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我们都知道,宋朝大文豪苏轼的一生沉沉浮浮,在仕途中既有深受重视的高光时刻,也有遭到恶意排挤、贬谪的低谷时期。但是我们看到的诗中的诗人,总是旷达,面对各种遭遇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但是当作者回顾的时候,也会将心中苦闷抒发出来。那是屡遭贬谪的凄楚,那是壮志难酬的愤懑,那是饱经风霜的苍凉。我们一起来看看全诗详细内容吧。
这首《西江月》,与苏轼以往诗词较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在寄情山水之中对苦难和挫折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脱,而是单纯地将人生的失意与悲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首句即奠定此词的悲凉基调,全词也突出了这个“凉”字。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版本不同,首句的“人生几度秋凉”,也有写作“人生几度新凉”,而非题主写的“人生几度悲凉”。苏轼想要传达的这种人生悲凉之感,已经全部凝聚在了首句之中,将浮生若梦、悲凉如水的凄楚之感,地传达出来。
人生如梦的倏忽之感,在中国古诗词之中很常见。它是李白笔下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李煜笔下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但只有苏轼将人生如梦的倏忽之感与世事艰难的悲凉之感,精妙地联系在一起。世事一场大梦并不稀奇,幸运者可以秉烛夜游,欢饮达旦。但不幸者如苏轼,“问汝平生功业”,只能是“黄州惠州儋州”。一生屡遭贬谪,经历了无数个四季轮回,所以感觉到的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是“绿树阴浓夏日长”,却是“人生几度秋凉”。
鲁迅先生读《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于一生历经了无数坎坷与挫折的苏轼来说,何曾不是如此。苏轼这一生披尽了悲凉之雾,才会将这种寒凉刺骨的感受融于“人生几度秋凉”的无限悲叹之中。也正是历经了人生的几度秋凉,苏轼才会在这个凄清之夜,感受到“风叶已鸣廊”,愁对“眉头鬓上”的苍白如许。人生的底色充满了悲凉,此刻的饮酒赏月也注定了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被小人谗言的悲愤,也只能借由“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奔涌而出。
“月明多被云妨”,这种怀才不遇的天涯沦落之苦,对应的是苏轼“天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清者自清。可人生的几度秋凉,很难让苏轼欣赏到月朗风清。苏轼只能在无数个落寞的夜晚,独自把盏,饮尽悲凉。
总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浓缩了苏轼这一生宦海沉浮与身世飘零的人世悲苦。没有故作悲壮,也无脱升华,只是将这种悲凉之感融于浮生若梦之中,一下子就戳中了人心。经历过人生悲苦的人们,都能被这句话打动。旷达如苏轼,也会在某个月夜独自饮尽悲凉,品尝那寂寞如雪。“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悲凉语,也愿是千帆过尽之后的看透与放下。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悲凉几度,切莫沉迷,一切终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