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02-18 10:35:31

  中国的儒家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推崇成为正统统治地位之后,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在宋元时期,儒家思想经过一个发展之后体系逐渐僵化,至明代,王阳明经过完善并发展形成了心学。心学作为历史当中重要的一个考点,四川秦学网小编将王阳明心学相关考点进行了一个整理,供各位考生参考。另外,同学们要重视课本,深入理解课本对于同学们的知识掌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怎样理解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格物致知,是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要了解竹子,就把竹子切成段,霹成块进行研究。阳明先生却在那里,傻坐着呆呆的看。昏昏欲睡,无所得,就认为,不能向外求,而应该向内求索,就悟出了心学。是顿悟,多数人没这个本事。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却认为心不动,无所谓善恶,心动才有善恶。把去恶存善,说成格物。求知就变成向内求索,成了心学。佛学的真心就是佛心,是空。人经过修炼(顿悟,渐修)才能达到。善与恶都是凡夫俗子之心。阳明将人性转化为心性,将心性转化为心学,成为人们的主导。还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心学和儒学和佛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学的根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天地人一体。天道,人道相通,同归于一。大海和眼泪都是水,道是一样的。所以才说“心即是理”。這和唯心主义不同,唯心主义起源于宗教,上帝是物质和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外在的,和物质是分离的。谁先谁后,谁主谁从从此争论不休?辩证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协调这个矛盾。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心主义的反思。

  知善恶是良知,良知有道德和心性两个层面。格物是向外求索知识和去恶存善的过程,心学注重向内求索。认为良知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是去恶存善的过程。

  知行合一也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只行不知,不是全知,注意了认知和实践的关系。第二层含义是知,行分内外。先天的本能是内,后天的知行是外,内外要合一,不能够表里不一。

  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心学的。在历史和实践中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有的积极意义。评价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他是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有人说是儒学的背叛者;有人说他吸收了佛学的精华,有人说他是对佛学的歪曲。内涵却实很难说明白。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高中生小三门选择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科目怎么样?优缺点各是什么? 下一篇:高中数学有哪些常考公式?2019高中数学公式与方法集锦!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