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到了冬季,冬天的雾霾令人不得不带上口罩。众所周知,雾霾是因各种污染源的混合作用形成的,对人体的危害严重,那么,大家对雾霾的了解有多少呢?如何用高中知识解读“雾霾”的形成?雾霾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成都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大家分享相关知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雾”实际上是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过高,由空气中小水滴和冰晶组成,通常出现在清晨气温较低的时间段,随着太阳升起,雾气也会渐渐散去。当雾气出现时,空气能见度往往小于1km。
而近些年来我们所提到的“霾”则是一些空气中极小固态颗粒物,也称为“灰霾”,如同我们打扫一间许久不用的房间一样,稍微打扫几下,就漫天的灰尘,“霾”的形成与灰尘十分相似。
我们都知道初冬下雾的时候,窗外的植物表面往往会形成一层“小水珠”,这其实就是雾气在植物叶片上的附着。而当“雾气”附着的对象变为“霾”的固态小颗粒时,就变成了“雾霾”。也就是说,“雾霾”实际上是空气中的液态小水滴/小冰晶,附着在空气中微小固态颗粒物上的一中现象。而就如同我们用湿抹布擦布满灰尘的桌子会“和泥”一样,“雾霾”本身也呈现出一种接近于气态胶体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得雾霾不会被阳光轻易“晒干”表面的水汽而消失。
近些年来“雾霾”当中固体颗粒物的种类不断增加,“雾霾”的性质也变的愈加复杂。尤其是一些化工污染物、汽车尾气等,与水气结合后,产生更大的危害。
加之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高中地理知识),“雾霾”形成后,很难通过强风或温差而消除,长期盘踞在城市上空。
在人正常呼吸时,雾霾内的微小颗粒物会被吸入肺中,长期积淀会导致矽肺病,甚至引起肺癌。而在吸入呼吸道之前引发的并发性疾病就更多了,诸如鼻炎、气管炎、咽炎等等。
不少同学可能会说,我们带上口罩不就可以减少吸入量了吗?事实上,雾霾而形成的PM2.5微小颗粒物体积往往远远小于市面上出售的口罩纤维缝隙,起到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对于雾霾的防治实际上应当从源头入手:根据造成雾霾的固态颗粒物来源划分,集中供暖和污染物非法排放的贡献率高达60%-70%,可见集中采暖期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污染物的非法排放是主要影响因素,应当重点予以控制。
只有我们了解了雾霾自身的成因,才能更好的解决它。
如何用高中知识解读“雾霾”的形成?雾霾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四川秦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