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01-11 11:37:38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代表思想,宋朝儒家集大成者朱熹发展的一个思想,较初是在《大学》一书中,“知行合一”是明朝儒家大家王阳明对儒家思想的又一发展。四川秦学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和意思,还不了解的同学快来和小编学习一下吧。下面是详细内容: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格物”两字较先是出现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里,整句话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之一,他是三纲八目的第一目,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征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格物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而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看懂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在实事求是的过程,对知识要抱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更好的了解知识。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文学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并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道德修养以及道德实践的那一方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并不能分开为两件事。在道德教育上,王阳明极力反对知行脱节以及知而不行,因为从道德教育上来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朱熹的理论,朱熹主张先知后,而王阳明却反对知行分为两节。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言行一致。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万户捣衣声的上一句是什么?《子夜吴歌·秋歌》全文内容怎样赏析? 下一篇:怎样才能率的学习?增强学习效率需要做到哪些事情?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