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是什么?这句诗好在哪里?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21-03-03 16:16:38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出自宋朝诗人僧志南的《绝句》。这句诗可以说是对春天万物复苏较好的诠释,将春雨、春风以及花开都刻画的形象而生动。那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全文内容吗?四川伊顿教育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关于这首诗的全诗内容以及赏析,快来学习吧。生活处处是语文,面对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大家不妨背诵这首诗哦。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写了作者拄着拐杖在细雨微风中春游的乐趣。写了一个人,绘了一幅春景,叙述了一处悠闲的意境。春天给予文人许多抒情的机会。例如宋代文学家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得大气宏美;唐代诗人杜牧又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素描春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把春天描绘的很具体,在小“水村山郭”中秀丽。

  以上朱熹和杜牧对春天景致描述的诗意,却被名不见经传作者写的《绝句》给囊括了。例如,这首《绝句》诗中,既有“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的宏大壮丽,使人从大处感受春天,又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微小秀美,从小处品味春天。把这“大小”两种不一样的春天结合起来描绘,有它独到之处。这个独到之处就是“妙处”。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句中的用字上。令人回味的有:“杖藜扶我”、“桥东”、“浴湿”和“不寒”。

  “杖藜扶我”是拟人化用词和写法。本来是人扶杖藜,作者却写成“杖藜扶我”,把“杖藜”拟人化了,说它会动,扶着人,而不是人扶着杖藜了。这幅有动感的画面,告诉读者,这可能是老者,在游览路上掰了一根藜做拐杖,拄着它,形象而生动。

  “桥东”的关键词是“东”字。这个“东”不是指桥东头,而是指春风。在古代诗词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东风”这个词,实际上“东风”指的就是“春风”。在这里用“桥东”,很显然指的是东风,读者不注意看,欣赏,理解,一般的会认为是桥东头,其实不然,这里指的是“东风”即“春风”,桥那边的东风。这个字在这里用的十分巧妙。

  “浴湿”和“不寒”是两个而灵巧的词。它把斑斓缤纷的春色渲染的活灵活现。“浴湿”的画面是绵绵细雨,轻轻地飘洒在杏花上,似有若无;“不寒”的画面是拂面的春风,摇动着柳枝在飘荡,春光更加靓丽。这个画面该多美啊!此时此刻,这里不是倾盆大雨的春天,没有一点春寒的感觉,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秀丽风光,心情该是多么的惬意啊!

  综上所述,《绝句》这首诗肯定是一位有文化有意境有品位的长者写的。他是谁呢?史书上还真是没有记载。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从宋代以后文学家的评论中才得知,作者是宋代人。

  宋代人赵与虤所著的《娱书堂诗话》中记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这一记载说明,《绝句》诗的作者是宋代人僧志南。

  总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作者是宋代人僧志南,是他写的《绝句》诗。这首诗妙在诗意独特,与众不同,把春天大小两种情境融和在一起去感受,用拟人化手法与字词,给画面以动感,似乎读者身历其境一样。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古诗词鉴赏
上一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刻画了什么哲理?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下一篇:初二孩子成绩不理想要不要上补习班?一对一和小班补习哪个好?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