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了什么样的深刻哲理?如何赏析这首诗?
小学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10-12 17:55:35

  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了什么样的深刻哲理?如何赏析这首诗?我们学习很多苏东坡的古诗词,诗人的诗词当中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悟和豁达,同学们心目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哪些呢?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题西林壁》,这首诗浅显易懂又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具体是些什么内容呢?四川伊顿教育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快来一起学习一下吧。更多相关资讯,关注四川伊顿教育网。

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了什么样的深刻哲理?如何赏析这首诗?

  诗句简单明了,浅显易懂。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各个山岭,侧着看是耸立的山峰,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起来各有不同。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人在深山之中。

  诗以庐山变化多姿的美景,说到个人的观感体会,告诉了我们深刻的哲理,引人遐思,耐人寻味。

  1.立足点不同,立场不一样,看待同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结论。正如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还是那座山,但是从横、侧、远、近等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景却是不一样的。苏轼的体会或许是因为他此时对朝堂的政治斗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各人有各人的政治见解,只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2.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也便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不识,而是人在山中无法真正的认识,眼界小、思维小,以致看不见、看不清、看不透。对待事物也如此,局限于自己狭隘的思维往往看不明白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或许走出来才会海阔天高,正确对待。正因为苏轼有了这种思想认识,他并没有因王安石变法而存有更多的私愤,仍然保留着二人的友情。所以此次转任途中,经过的时候还特地看忘了王安石。

  苏轼见庐山之景,而有此人生思考和哲理认识,实属难得。他的这种哲理认识,实际上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观。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的观点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如果只看见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只看到树木而看不到森林,则不能客观而正确的认识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唯物辩证观观点的较好实例。移步换景,走出山外,方能认识真正的庐山之美。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题西林壁
上一篇:“殇”的读音是什么?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如何应用? 下一篇:怎样学好小学三年级数学?这三点你要知道!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