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真的弊大于利吗?四川高考改革是否继续推行?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8-11-20 14:16:50

  伴随着新高考的实行再到多个地区高考改革陆续延迟推行,很多人都有疑问:高考改革是对的还是错的?高考改革是否还要继续推行下去。而作为考生和家长,更关心的是,高考改革真的会继续推行吗?会不会影响孩子高考复习进度?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深度解读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以及高考是否会继续推行。

  高考改革误读一:高考改革后看起来选择更多,但考试次数多了,实质是累了学生、苦了老师、坑了校长!

  这一误读,是针对试点省份的新高考模式提出的。方案中,高考统考的语文、数学科目只能在高三下学期6月份考一次,且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考试机会增加到2次,成绩2年内有效,并由考生自主选用1次成绩。

  方案推行2年多来,确实出现了考试时间不集中、科目选择不集中,学生、老师、学校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选科、走班,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师资缺乏、资源紧张现象频频出现。但平心而论,这是改革试点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问题。

  有了方案的前车之鉴,后续启动新高考省份的改革方案中,大多都没有增加考试次数。我们先来看几个高考大省的方案:

  山东方案:将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次数减少为一次:如图

  山东方案中,每个考生选考科目的等级考试机会变为一次。等级考试放在高考后进行,普通高中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一次。且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解读,选考科目成绩只在当年有效,这就意味着学生只能在高三下学期末高考时参加选考科目考试。

  选考科目只有固定一次考试机会,山东方案程度上规避了方案由于多次考试的样本不同而产生的“田忌赛马”现象,也有利于高中组织教学。

  河北方案:等级性考试只能参加一次,且学生确定后不可以更换考试科目。

  广东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的外语科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择较好成绩使用,以减轻学生集中应考压力。

  由此可见,各地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在学生考什么、考几次方面,并没有照搬方案,而是根据本地实际进行了调整。“高考改革看起来选择更多,但考试次数多了,实质是累了学生、苦了老师、坑了校长!”的说法过于。

  高考改革误读二:高考改革弱化了考试成绩的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会影响录取公平。

  新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考成绩构成为:3+3+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

  两根据一参考,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语数外),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成绩(6 科或 7 科中任选 3 科),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其中+3的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也有变化,不单纯以卷面分数来表示,而是以等级进行区分,然后折合成相对分数。

  因此,有人就认为“高考改革弱化了考试成绩的作用,看重综合素质评价会影响录取公平。”

  这一质疑在北京市教委公布2020年高考改革方案后,达到了舆论顶峰。关于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指出,原则上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学生总成绩的60%。很多人就据此认为这意味着2020年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

  其实,综合评价录取和综合素质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出现这一误读,是有人有意无意地对这两个概念作了混淆。

  北京方案采取的也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的是语数外统一高考的成绩450分加上3门等级性考试各100分,共750分;综合素质评价是重要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既不是分数,也不是录取方式,它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结果。简单来说包括德(思想品德表现)、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体育锻炼成绩)、美(音乐美术等修养或奖项)、劳(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类似于对学生的期末评语,只是记录更详细、数据更翔实。

  而综合评价录取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校面试成绩,以及所在中学对考生作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后进行选拔。

  这种选拔方式目前就有25所高校在绝大多数省份实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也是不少高校的通行做法。只不过很多自媒体和社会大众,对高考招生政策不熟悉、不了解。看到北京高考方案重申了这一原则,就理解成录取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这完全是一种误读。

  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试点,教育部是严格限定试点范围的,是想探索一种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从“选分”到“选人”的一个探索。也就是说,高考改革后,也只是会选择很少的学校、拿出少量计划进行试点,以求在选拔人才的途径上进一步拓宽。这部分数量比较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统一高考录取这一渠道。

  高考改革误读三:高考改革会让寒门子弟越来越难上学校,进而加剧阶层分化。

  有人认为,高考改革助推多元评价招生,尤其自主招生评价标准不适合一般家庭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以后进入高校只能靠“拼爹”。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

  高考是一条独木桥,但再窄的独木桥,也有“主干道”和“小道”(此处无贬义)。主干道就是统一高考、凭分录取,时至今日,这仍是绝大多数考试进入高校学习的途径。今后相当长时间,凭分数说话,仍是高考的主流!

  近年来热火朝天的学科竞赛、自主招生,虽然被媒体和培训机构捧上了天,但这些途径的自主招生人数在整个高考招生中所占比例,其实不足5%!

  在推出自主招生政策伊始,就限定了高校自招录取比例(不得过5%)。而且自招也是建立在高考成绩达到要求基础上的。2014年以来,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公开力度不断加大。所谓的“拼爹”空间越来越小。

  不可否认,高校自主招生的初审条件中,竞赛性条件过多,论文、发明专利等条件也不少。而这些条件,恰恰是农村考生的短板!论文、专利这些条件造假成本低,比重在不断下降,差距可以忽略不计。可学科竞赛需要实实在在的金钱、时间、资源来支撑,县城高中和农村考生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劣势。

  但寒门子弟在这些方面的劣势,不是因为高考改革才出现的,而是自主招生实行伊始就存在。不能把“寒门难出贵子”的锅让还未实行的高考改革来背!

  而且,解决农村考生上学校难的问题,本身就是高考改革的题中之义。

  教育部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比例,继续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三大专项计划: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

  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被称为“专项计划”。

  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

  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简称“高校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在参加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时,考生需同时具备三项条件:

  符合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

  本人具有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并实际就读。

  以上三个条件考生需要全部满足,高校若有其他条件,以较终公布的简章为准。

  三大专项计划对考生的有严格限制,需要是规定的实施区域类的农村籍考生,实施区域由相关省(区、市)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由此可见,认为“高考改革会让寒门子弟越来越难考上学校,加剧阶层分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误解。

  高考改革误读四:选考科目6选3,选文科的会很多,毕竟文科相对理科学习要省时省力。

  自从高考改革试点开始实施,指责、上海考生弃选物理的言论一直在网上广泛传播,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更大的担忧:选考科目6选3,可以自由选择,理科那么难学,选文科的学生肯定会很多,毕竟文科相对理科学习要省时省力。

  针对这个问题,浙沪两地相继出台保障基数为物理科“保驾助力”。其他科目如出现类似情况,参照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也就是说,在未来的高考中,一门科目都不会再出现大规模“被弃选”的问题,这对于学科均衡发展是一剂“强心针”,确保学生学习基础要求与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p#副标题#e#

  根据省教育考试院数据,2017年的25.01万考生中,有8.95万人选考物理,占全部考生的35.78%。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5万名考生中有1.92万人选考物理,占比38.4%。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数据,全省首批将迎接新高考的2017级学生总数为547031人,目前已选科学生数533405人,选科数据如下。

  青岛二中2018级生化MT导师整理

  除了政策保障,真正明智的考生和家长才不会上“弃考”物理的当。因为在现今阶段,考生普遍认识到以下两点:

  1.考理工类的考生录取的机会更高,录取的难度更小

  高校理工类计划投放数量多,学生的录取机会远远高于非理工类。以2018年山东省为例,各高校在山东省投放理工类、文史类本科计划分别为165543个、46800个,而理工类、文史类报考考生分别为272820人、144600人,报考理工类、文史类考生的本科录取率分别为60.7%、32.4%,文科录取较低控制线比理科高出70分,报考文史类的考生上本科高校的难度远远高于报考理工类的考生。

  2.报考理工类的学生就业前景更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理工类毕业生需求保持高位并持续增加。根据2017年度《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人才需求较多的是理工类,2017年山东省高校理工类本科平均就业率比其他本科高8.44个百分点,就业优势更为明显。

  总之,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到,学生选考物理会吃亏是个伪命题。无论从各地的保障机制还是从考生个人意愿、就业上来讲,都不会盲目地一窝蜂选择文科。

  高考改革误读五:大学工科类学生将锐减、文科类学生大增,社会需求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

  新高考将采用“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加3门选考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科各150分。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分别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任意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

  有人认为,这将导致大学工科类学生将锐减、文科类学生大增,社会需求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

  但是,无论是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对这个问题有所考虑,在选科要求上就有具体的体现。

  在《教育部指引》中,一共给出了12个门类下的92个类的“选考要求”可选范围,其中有1个类(药学类)分为了2个子类,所以可以看成是一共有93个类。在93个类中,仅有31.2%(29个)的类允许“不提科目要求”。

  不仅如此,《教育部指引》中要求19个类考试物理,占总类数的20.4%。从12个门类来看的话,考试物理的19个类分别来自理学(5个)、工学(13个)、管理学(1个)。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9个类考试物理,这还只是《教育部指引》划定的一条底线,各高校在制定选考科目要求时,将有更多的类被限定为考试物理,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

  据统计,、上海实施新高考方案后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约50%的对报考考生的选考科目设置了限制。

  其中物理可覆盖范围较广,占比94.3%;政治较低,占比54.4%。也就是说,选科还会影响到大学选。很多大学,不少都对选考科目有明确规定。如报读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需要选考物理或历史其中一门。

  虽然出现了两门和三门考试的要求以后,单科的覆盖率有所下降,比如物理覆盖率没能冲刺90%,但物理依旧领跑,出第二名化学近30个百分点,除了物理和化学以外,其他四科覆盖率均不足60%,科基本徘徊在50%附近。

  除了总覆盖率以外,物理和化学的强势,几乎体现在了每一种选科要求中:

  ■ 规定“某三门科目中任选一门”的595个中,76.0%的(452条)是“物理、化学、生物,选考其中一门即可”;

  ■ 规定“某两门科目中任选一门”的370个中,68.1%的(252条)是“物理、化学,选考其中一门即可”;

  ■ 规定“需要选考某一门”的1970个中,88.0%的(1733条)是“物理(需要选考)”,6.0%的(119条)是“化学(需要选考)”;

  ■ 规定“某两门科目均须选考”的271个中,48.3%的(131条)是“物理、化学,均须选考”;

  ■ 规定“某三门科目均须选考”的12个中,全为“物理、化学、生物,均须选考”。

  有物理选考要求的一般都是高校实力较强的理工类。只有选考了物理,入校后才能顺利完成这些的学习,并为自己未来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有志向报考这类的学生都选择了物理学科作为等级考科目,没有出现弃考物理的现象。

  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部的《指引》,还是各地的选科要求,都增加了大学工科类学生不会锐减,也不会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

  高考改革误读六:高考改革需要与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同步推进,否则就是准备不足、仓促上马。

  2018年1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2年秋季开学,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落实到普通高中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这就意味着,较迟到2022年入学的高一新生,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级都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2025年将实现年级全覆盖。

  、上海和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两批试点省份,已分别于2014年、2017年启动高考改革。但这些省份从2019年的高一年级新生才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这说明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和高考改革并不是同步的。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虽有密切联系,但毕竟是两个领域的事情。多项改革交替叠加,可能会给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两项改革才更无需要同步推进!即使是2018年高一年级使用现有教材、开设现有课程,也完全可以启动高考改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改革利弊问题以及高考改革延迟推行的原因,有需要的考生和家长可以收藏一下。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高考语文议论文怎样写?写议论文作文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下一篇:哲学怎么样?现在有哪些“冷门”就业时较受欢迎?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