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理解?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08-07 13:55:25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理解?自古以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气候的变化总结出了多的农谚,这些对于我们种植庄稼有着不少的借鉴性作用,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古人的智慧结晶。四川伊顿教育网小编帮助大家整理了这句谚语的来历,逐字逐句的解析已经对于这句谚语的理解,同学们可以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句谚语的相关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键词的意思是什么吧!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理解?

  字面解义:“空秋”指不吉详的“灾秋”,意是未来不顺。“历来”指规律性,“半收”指灾害程度。

  【1,讲秋种作物丰收的墒情制约条件】 北方关内入秋前后,以及收完秋庄稼至中、晚秋时,如果长久晴空万里,少雨干旱,土地缺墒,不利于秋种作物的播种与生长,较终将较大可能造成来年减产。而旧时主要靠天缓解旱情,所以根据多年老经验,从当时的天时能断定次年收获的极大风险。

  【2,讲秋种作物综合管理措施的重要性】 既然秋旱威胁秋种作物的丰收,甚至达到减产一半的程度,所以提前采取需要措施,预防为主,以人力补救天时的不足,是农业和农民需要的耕种管理措施,而不能被动坐等着来年的损失。可见,两句话不单是老经验,还是对农家的警钟语。

  【3,讲异常气候对来年全年收成的潜在危害】 古代中国24节气背后是一个整体的农耕时间经验总结,从中能推测出,古人早就从季节气候的整体性变化角度,认识到短期气候巨变与全年农收的关系。这两句话背后就是这个思想,即秋天异常干旱的反常性,较大可能是下一整年气候异常的先兆,后面意味着次年降水、温度、湿度、虫害等会因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老经验的失效。所以,这两句话也包含着“辩证耕种,预防为主”的积极减灾、防灾思想。

  【4,讲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关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关系】 秋天短时间的旱情属于天气因素(微观),所引起的次年多个季节的连续天气异常属于气候因素(宏观),将联合影响农耕制度和农收程度。

  上面是从纯粹农事角度做的理解,但民间农谚常常也藏着传统的文化理念,展现着古人的价值观,两句里大约有:

  【5,讲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天感应”思想】 句意背后强调的也是“天、地、人”的对应变化关系,“天→地→人”是决定关系。人如果领悟了这层自然规律,则“人→地→天”是补足关系。所以,两句话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观。

  【6,讲《易经(周易)》的辩证思想和推测思想】 两句话里已具足卦辞的五卦条件,可推测某个时期的“天、地、人”状况,所以句意并非胡乱猜测,不单是对多年经验的总结,还有的理论依据。同样,这种推测遵循的就是《易经》里“道”的运行机制,即“道”的辩证法。

  【7,讲农业的五行思想】 万物皆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变化,生克关系推动着物相的转化。就农事而言,两句话里已有“五行因素和相克关系”,所以,怎样将之扭转为“相生关系”,善用五行规律,就是两句话较初的设计原理。

  【8,讲朴素的因果思想】 在古代,农业活动关系家庭的兴衰,进而关系个人的祸福,往往使得“天时异常”是各种未来灾难的开始。天失德则违时,地失德则违产,人失德则违愿,三者有看不见的对应关系。反之,“天灾、地贫”都是对人缺失道德性的惩罚,所以两句话也是对人未来命运的警告。

  总之,这两句农谚都是智慧语,从中能管窥中国祖先们“理解岁月、觉悟人生、直面祸福”的坦荡气概,值得牢记终生。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初中成绩下降怎么办?初一新生应该如何保持小学学习的优势? 下一篇:《双双燕·咏燕》是谁的词?这首词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