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这首诗好在哪里?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06-18 17:31:35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和对比的手法,将寒夜秋雨的孤独描述的淋漓尽致。而一句“共剪西窗烛”展现了对于未来重逢的期盼。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吧。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尝试多多引用古诗词,这些会让你的作文添色不少哦。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这首诗好在哪里?

  秋雨无垠,夜色深沉。在这样的一个雨夜,多愁善感的诗人展读远方妻子的来信,思绪万千。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之间,两个“期”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不仅不觉得重复累赘,反而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让人读后唇齿生香妙趣横生,有点那首歌中唱的那样:“你问我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知在此时不知在何时。”在重复中见真章,一种遥遥无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看上去很跳跃,直接写身边夜色中无边无际的秋雨,这涨满秋池夜雨还在下个不停,山水之间构成的这幅画面,就像国画大写意中的泼墨所表达的情绪一样,把诗人此刻思而不得归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愁绪至此跃然纸上弥漫在字里行间之中,浓得化不开,欲辨已忘言。

  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此时诗人的把情绪抽离这当下凄清孤独的现实,遥想这未来的某一个日子,剪烛西窗,畅叙衷情,其乐融融,这种美妙的想象中的情景是的温暖色调,似乎此刻诗人的心境由于这种美好的想象而活络开来,带有一种苦中求乐的自我安慰,“何当”二字呼应着首句的“未有期”,意味着这种刹那温存在缥缈不定中不知何时能够落地。

  末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七个字中“巴山夜雨”四个字构成的意象大面积的重复,直接将上句中依稀温暖的情绪再次拉低,而且用“却话”这两个字加大了转折的力度,更将愁绪赋予了沉甸甸的重量感。回环往复,秋雨纷纷,执念深深,万变不离其宗,直接将全诗的整体格调定格在难以排遣孤独惆怅寂寥的情绪之中。

  此岸与彼岸之间,现实与梦想之中,这巴山夜雨构成的湿漉漉的画面,成为一种较深的隐喻,将诗人那种“我的余生再也没有北方”的幻灭感和破碎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不忍卒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如何复习中考数学?有什么好的建议? 下一篇:如何看待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如何评价文中的比喻句?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