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究古诗词中的“月”之意象?咏月古诗词总结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03-14 14:13:43

  月亮是在中国古诗词中应用较广泛,较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一个文化意象,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尝试进行总结,增加自己对于类似古诗词的理解。今天,四川秦学网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一下关于这类古诗词中诗人通常表达的情怀和感受,以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详细内容,有需要的同学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四川秦学网相关栏目。

如何探究古诗词中的“月”之意象?咏月古诗词总结

  1. 望月怀远,寄托相思之情。

  在中国古诗词中,月亮作为文人墨客抒发相思之情的载体,尤其普遍。这种情感体验,所思念的对象,涵盖了亲人、爱人、朋友以及故乡等各个层面。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抒发了对于远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类意象中,月亮触动的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悲欢离合的感慨和对于团圆相聚的渴望。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了人们对于团圆和相聚的普世愿望和美好祝福;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了一种渴望跨越空间与距离而陪伴的祝福与思念。类似的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望月思人,在诠释男女的相思之情里更为浪漫唯美和缠绵悱恻。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凄冷的月光折射出词人内心深处相思难耐的寂寞与苦闷;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色温柔却只能是在记忆里追寻,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白月光。

  2. 借月抒怀,表达隐逸情怀。

  月亮作为高洁的象征,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渲染气氛,表达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喜爱,流露对清幽雅致和脱旷达之境的追求。这样的情感体验,往往离不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现实世界的某种逃离或者厌恶,转向对悠闲自在、清静无为人生的一种追求。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构造出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水图,流露出诗人的隐逸情怀;而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夜幽林,烘托出周遭环境的静谧和谐,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空明澄澈。

  3. 以月传情,象征失意心境。

  古来圣贤皆寂寞,文人墨客更是逃脱不了这样的心境。身世浮沉、怀才不遇等诸多坎坷,失意与寂寞往往成为无法摆脱的羁绊,而凄冷的月亮恰好成为其传情达意的较好载体。诗人往往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悲和流离之苦。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烘托出一个失意文人的羁旅之思和身世之悲;晏殊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反衬出词人深夜里的寂寞难耐和凄凉悲苦;杜甫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营造了悲凉之景,更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4. 对月冥思,引发时空永恒的思索和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伤感。

  月亮作为生命永恒的象征,很容易引发文人墨客关于时间、空间乃至生命永恒这一宏大主题的哲学式思考。人类与之相比,显得极为渺小,生命也何其短暂。月亮成为亘古不变的见证人,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和历史的兴衰。

  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日初照人”,那是对永恒的追问,也是对自我生命的某种慰藉;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光深情不变,六朝的历史兴衰和世事变迁却尽付诸于笔端。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勾起的不止是一代帝王对于故国沦陷的苦闷,更是人们对于生命逝去和时间流逝的感伤。这是一种与时空相勾连的生命意识,是在永恒与短暂面前都曾有过的无力感,通过月亮传达出来。

  5.借月喻人,赞美美丽的容颜或者高洁的品行。

  月光皎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用此来赞美美人和名士。“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是《诗经》里对于美丽女子较美好的赞美与想象,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之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对自我高洁情操的表白与坚守。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古诗词
上一篇:什么是摊丁入亩?这项政策对于赋税体制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为什么说唐朝是中国历较辉煌、较灿烂的时代呢?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唐朝的发展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