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大白 2019-03-07 17:30:34

  先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各种思想也随之兴起。法家、儒家、纵横家、墨家等等,据说有将近百种思想产生。学术思想领域也因此空前活跃,由此形成了多种学派。这种思想林立的景象被称为“百家争鸣”。那么“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呢?小编将相应的原因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首先是政治原因。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随着周平王东迁陕西,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加强了地方控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各自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职位不再世袭,分封制基本瓦解,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各个诸侯国势力崛起,竞相称霸,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各自为政,也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周王室已日益衰微。而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各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开始“养士”希望借重士的力量,运用士人的不同思想学说促使自己的富足强大起来。这就从政治上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次是经济原因。春秋时期伴随着铁器生产农具、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增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物质的相对丰富为文化思想繁荣提供需要的保障,这使得一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而且为私学兴起,让更多的人接受不同流派的思想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

  三是科技原因。在生产力的发展的推动下,春秋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领域的科技成就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人们的认识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四是文化原因。夏、商、西周时期,为培养统治人才,主要是“学在官府”,而且只有的子女才能接受这种教育。而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局面,导致原来有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民间扩散,文化下移过程中又带来私学的蓬勃兴起。这时,入学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子女,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比如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接受其教育的对象可以不分贵贱等级。随着受教育的人数增多,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即所谓的“士”也自然多起来了,这些“士”可以经人分享而担任官职,因而私人办学的发达在客观上促使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

  五是学术自由原因。春秋时期,一方面,诸侯各国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许多的“士”人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其学术活动也受到诸侯的鼓励和资助;另一方面,当时的各学术团体相对于独立于政治权势,各派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讨论时事,发表个人的意见,阐述本家之言,形成了诸子百家敢于冲破旧的传统思想束缚,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氛围,诞生了以孔子、老子等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大家,出现“百家争鸣”盛况。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有哪些比较好的描写雪景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应该如何赏析? 下一篇:田蕴章“楷法欧阳莫学田”是什么意思?学习书法时怎样挑选较适合自己的字体?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